戳我继续看全文

许有为

一、千里流亡

1937年7月7日,震惊世界的“芦沟桥事变”爆发。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,中国军民奋起抵抗,一场延续八年的抗日民族自卫战争拉开序幕。战争初期,东南各省大片国土沦陷,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民,扶老携幼、颠沛流离,踏上流亡征途,向大后方撤退。

那年夏天,我从安徽省安庆跟随父母回故乡合肥东郊榆林张村地主庄园过暑假,当时十一岁,就读于安庆王家嘴小学。抗战爆发不久,合肥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。全家人站稻场翘首西望城区硝烟时,爸爸忧心忡忡说要逃难去贵州都匀,妈妈怀疑路途遥远必要性,而我对贵州仅知在祖国大西南偏远之地。

1937年秋,全家(祖母、父母、哥哥、弟弟、两个小妹妹和我共八口人 )开启千里流亡生活。途中经承西、鄂东、武汉、长沙、沅陵、芷江、晃县,有车乘车、遇水乘船,无车船就徒步,风餐露宿、艰苦备尝,视战局缓急走走停停,两年后于1939年秋抵达铜仁。在县公馆休整时,父母打听国立三中和国立八中校址,讨论孩子读书问题,经商量改去国立三中所在地黔东重镇铜仁。

二、孩子们的抗日歌声

到铜仁后,因爸爸担心城市遭敌机轰炸,我们没进城,在南郊谢家桥小集市附近山上回龙寺临时安顿,山下有不小村寨。

1940年元旦前,村民带回国立第三中学将在大操场办除夕晚会、演精彩文艺节目的消息。从谢家桥到县城八里路,当晚我跟大人早早出发去观看。

除夕晚会在校部大操场举行,舞台搭在高中部大楼高台阶上,学生和群众黑压压站满广场,煤气灯照亮舞台。节目接连上演,有《大刀进行曲》《松花江上》,三中附小童子唱《卖报歌》,还有抗日话剧。最后,三中附小幼稚园小朋友表演集体舞蹈《小小游击队》,全场掌声热烈。

一位女教师用风琴奏《游击队歌》旋律,一群四、五岁孩子上台,边唱边做稚拙动作,模仿战士射击、鸟儿飞翔,唱“我们都是神枪手,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!我们都是飞行军,哪怕那山高水又深!” 他们虽唱得不快、动作节奏迟缓,但严肃认真,可爱动人。清脆童声让《游击队歌》旋律响彻广场、回荡夜空。我熟悉此歌,却从未如此激动,孩子们稚嫩抗日歌声,唱出民族不屈意志与血战决心,深深打动我,让十四岁的我迅速成熟,甚至想奔赴敌后打游击。

三、我进了国立三中附小

晚会结束,爸爸带我们连夜回谢家桥回龙寺家,他兴奋告知妈妈,国立三中附小是高水平学校,老师多为“下江人”,没想到偏僻山城有这样理想的小学。妈妈盼我和弟弟(许有庆 )能进附小,因孩子已因战乱耽搁两年功课,不能再延误。

弟弟吵着要进城上学,我虽装懂事实则满心欢喜,深知爸爸会想办法。次日一早爸爸进城,下午回来说我俩插班进附小的事解决了。原来爸爸会见附小赵廼炽校长,出示全家1938年夏途经武汉时政府救济机关核发的“难民证”,为我俩申请入学。因都来自战区,谈话投契,入学没问题。爸爸还想让孩子在校食宿享公费,赵校长称随家长逃难的小学生附小不能公费,升入中学才行,这让全家遗憾。奶奶和父母坚持农村定居,我俩进城读书无处食宿成难题,好在爸爸说已找好临时住处,寒假后可入学。

1940年春新学期,我和弟弟进三中附小,他插班三年级,我插班五年级。失学两年后重新上学,我们欢喜雀跃,深知要珍惜读书机会。起初我们寄宿在爸爸朋友经营的华德大药房楼上并搭伙,药房在旅部街,离附小近。暑假后,爸爸顾虑影响药房老板,又在北门外曹家园(被竹林和桔林围绕 )找房,房东是姓胡的老年夫妇,我们伙食搭在他家。不久,胡姓夫妇因对弟弟有庆有特殊感情,提出收其为义子,父母愉快答应,拜认仪式后,我也喊他们“干爹”“干妈”,房租和伙食费被取消。

这年冬天,住校公费生穿新棉衣,我俩还穿单薄秋衫冻得发抖。全家迁居川硐场务农,经济极端困难,母亲为我俩冬衣发愁时,初冬冷雨里,我俩被叫到校长办公室。胖胖、慈眉善目的赵廓校长宣布,因家庭经济困难,经申报校本部批准,我俩享公费待遇,在学校食堂就餐,还发给每人一套全新黑色斜纹布棉学生装,当时算很漂亮的冬服。

按规定享公费应住校内,我们希望继续住曹家园干妈家,获赵校长准许。此后,我俩每天早餐前到校,中午不回,晚餐后回曹家园,在胡家一直住到附小毕业。

四、我们的校长是状元

国立第三中学规模大,分设多个部,校本部办公楼在旅部街车公馆(附小所在地 ),中学主体含高中部(现铜仁一中校址 )、女子部(设于文坛 )、初中部(设于赤帝庙 ),还有师范部、江口分校、江口农业职业科,抗战胜利前夕,国立第二十中学并入。

从高中部、师范部学生到附小“毛孩子”,国立三中上千名学生都尊敬周邦道校长,以他为傲,提起他常说“我们的校长是民国的状元”。

起初我不懂“民国的状元”,向同室高三学生王冠英询问。他解释,周校长早年求学于南京高等师范(后改国立中央大学 ),毕业后从事文化教育工作。三十年代初国民政府考试院办全国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,刚过而立之年的周校长应考,经普通试、专科试、口试三轮遴选,凭斐然文采和深厚学养获总分第一,成民国首届高等文官考试“状元”,这考试是国家级最高层次,类似封建王朝“殿试”,称周校长“民国状元”不夸张。

周校长擅长书法,运笔行云流水,字体俊逸典雅,类似南海康有为,时人推重。他弟弟周邦选是画家,任教中学部,擅金碧山水和工笔花鸟。铜仁民众教育馆每年办书画展览,校长兄弟作品常列首卷,参观者赞不绝口。

周校长为人谦恭和蔼、平易近人,附小门卫儿子说,爸爸每天给周校长办公室送报纸、信件,校长都会道“谢谢”,身边人都可见证。

如今,周校长1987年欢度九秩大寿后,1991年仙逝于台北寓所,享年九十四岁,德高望重。我从台北国立编译馆校友处接到讣闻时,悲从中来、潸然泪下。当年弟子多已年近或年逾古稀,庆祝55周年校庆时,恭祝老校长灵魂在美丽岛地下静静安息。

许有为:男,安徽合肥人。1940 - 1945年曾在国立三中附小及初中部读书。合肥教育学院副教授。曾任中国民主同盟合肥市委员会副主任,现已离休。

更新时间:2025-07-07 09:30:52

查看完整章节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页